:::

范鴻霞

2013 年8 月18 日我們20 餘名學生在中國 科協領導的帶領下伴隨著初升的太陽,登上北京 直飛臺灣桃園的航班,拉開“第四屆海峽兩岸青 年學子科技交流”的序幕。這次交流主要是參訪 臺灣的大學,瞭解大學的教學氛圍及特點;拜會 企業,領略企業的文化;參觀有名的景點,感受 臺灣的文化及風土人情。 我們共參訪臺北科技大學、中央大學以及中 正大學,並分別進行交流討論。這三所大學有很 多共同點,其中綠化美、建設美以及注重學生的 人文需求等特點深深的印在我們心中。臺北科技 大學的“綠色校園”也印象頗深,該校建立生態 水渠,將雨水收集,隨後再將雨水過濾迴圈到校 園的噴泉等地;並將廢玻璃回收,築入平日裡校 園裡常見的地磚,不僅節省耗材,還能起隔水的 功能。之前就曾聽說臺灣雖人口少但大學很多, 因而臺灣幾乎每個人都讀過大學,所以臺灣人的 文化素質普遍很高;體現在:1‧ 過馬路時,若 是紅燈,就算是沒有車輛和行人,也都會等到綠 燈亮時再同行;2‧ 在商場、地鐵站等設有電梯 的地方,都會主動站在電梯的右邊,左邊留一條 通道給其他比較著急的乘客走。 我們拜會臺灣中鼎工程、台達電子(桃園 廠)、臺灣神隆、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及 長春化工的麥寮廠區;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中鼎工 程和長春化工。台達電子作為全球知名的公司, 在大樓的建設上,表現對清潔能源的利用及資源的回收的極大熱忱;大部分外牆使用的是特殊的 玻璃材料,這便可以使電梯照明設施不必在白天 使用;此外電梯上安裝特殊的裝置,將電梯下降 的勢能轉化成電能再利用。其實不僅企業對於能 源/ 資源的回收利用意識強,普通民眾對這點也 是身體力行,這點深切的體現在生活垃圾的回收 利用上:一餐過後,剩菜及便當盒等分三類垃圾 回收;一類是剩菜剩飯,一類的被污染不可回收 垃圾,還有一類就是可回收垃圾。這就不難理解 當地人口中經常說的“臺灣神話”;在大部分資 源靠進口的狀況下,臺灣目前能發展的很好,是 靠每個人的努力。 臺灣雖然地小但歷史悠久,景區很多。我們 參觀著名的佛教景區佛光山,海水長年的侵蝕及 氣候原因形成的野柳地質公園,以及體現當地特 色的鹿港小鎮。在參觀景點的過程中,可以看到 臺灣很多建築和路的名字都是用大陸的地名以及 景點或是“仁愛、忠孝”等命名,深刻體現中華 民族的傳統文化。 在整個參訪過程中,都有中技社的領導以 及往屆參與交流學生的熱情陪同,讓我們深感兩 岸同胞的友誼。本次活動不僅增進兩岸的文化交 流,而且為兩岸學子科技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與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