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赴大陸

蕭輔誠 (台灣大學土木所水利組碩士生 )

當初報名是因為受到長江三峽的吸引而準備相關資料,獲知錄取的同時,雀躍不已;我本身是水利背景,能夠參訪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無疑對我的眼界是有極大的幫助。本次活動實能體會中技社與中國科協的用心,短短 10 天的時間裡,排滿與各研究機構交流的機會,我也實際歸納出三個面向的交流心得。 專業交流:赴重慶大學簡報關於台北101 與現代化建築的概念,並且聽取湯西子與段瑩同學分別對於環境保育與智能城市的專業意見。我非常榮幸能在如此正式的場合做簡報;例如參訪長江水利規劃設計院,聽取關於三峽大壩設計的始末,瞭解其規劃一個水利工程所需注意的環節。這是在網路上難以搜尋得知,並且與設計院的高層領導進行座談,藉由第一線工程人員的分享,讓我對於三峽水利工程有更深的認知。 人際交流:本次參訪團的成員背景、年齡各有不同,從土木、環工、機械、化學到護理,與每個人交談都能獲得不同的人生經驗,印象深刻的是在郵輪甲板與功賢哥、美華姐的對話,他們跟我分享其工作歷程。大陸夥伴給我極深的印象,北方男子的氣慨一覽無遺,我們以酒會友,建立兄弟情誼;最後是諸多的領導與長官,一路上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從他們身上我學習到如何在社交場合應對、如何主持一場討論以及如何管理好一個團隊。 社會交流:重慶是一座山城,市中心相當繁華,到處都有大樓興建,發展蓬勃,但是諸多高樓聳立於山坡地,對於其安全性值得探討。我們也造訪由萬達集團一手打造的楚河漢街,規模龐大宛如造鎮,其內包含百貨、影視、美食與旅社,徹底為武昌地區帶來繁榮,然而台灣是否也能有此規模經濟產生,又是一個令我感興趣的問題。文化保存方面,歷史悠久的建築能帶來觀光人潮,但是為了因應人潮而做更多的開發卻是值得省思,例如洪崖洞,雄偉外觀的內部竟是現代商店的林立。

劉紓涵 (台灣科大營建工程碩士生 )

若說台灣的發展是自強號,那麼中國大陸必定是磁浮列車吧! 每年到大陸無論是旅遊或交流,總能察覺到這份瞬息萬變的氛圍。初到重慶即感受到「山中有城、城中露 山;上下爬坡、道路蜿蜒」的特殊地理環境, 而「大江、大湖、大武漢」則是武漢的最佳寫照。沿長江三峽從重慶至武漢,進行多次學術交流、企業參訪、體驗長江浩瀚以及中外古今歷史人文之美,讓我們增廣見聞。在一次次的互動中,每個人可能因地理環境、歷史人文背景的差異而衍生不同的想法及價值觀,相互交流、分享、討論來自不同領域的觀點及看法,我認為是整個活動中最迷人之處。大陸學子思路清晰、口齒伶俐,對事情有獨到見解及剖析,尤其在如此競爭環境下,更能體現出大陸學子對資源的珍惜及運用。 三峽工程採取「一級開發,一次建成, 分期蓄水,連續移民」耗時 17 年完工,是世界上水利樞紐工程之最。當船隻行經三峽大壩五級船閘,即刻被眼前這偉大的工程所震懾,即便只是船隻降水位簡單的動作,整體設計團隊必定是殫精竭慮才得以達成預期目標。至今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在人們心中依舊是個謎,究竟是希望工程 ? 還是歷史浩劫? 在尚未親眼見證三峽水利工程,就歷史人文而言也許我會帶著惋惜的角度來看待; 當雙腳踏上這塊土地、看著這用無可計量混凝土所澆灌而成的作品時,我想它帶給人們的價值是遠遠超過於此地。 中國大陸近二十年來快速崛起,對於科技、人文、醫學等各方面人才培養及設備研發不遺餘力。此次交流活動讓我重新思考台灣學生在國際上的定位究竟為何 ? 也或許我們都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跳脫既有的框架以及擺脫自身的束縛,才能更敞開自己來面對更多未來的挑戰,讓自己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黃泓維 (台北科大環境工程與管理所博士生 )

感謝財團法人中技社提供如此寶貴機會予學生參加第六屆海峽兩岸學子交流之活動,此次主要以重慶與武漢之水利工程為主軸,透過三峽大壩、丹江口水利設施與南北水調工程等實體水利設施參訪,除了實際工程設施參訪外,亦前往負責整體長工流域所有水利工程的官方單位—長江水利委員會; 瞭解大陸水利工程發展現況。中國水利等大型工程技術發展迅速,光是長江流域水利建設已超過千餘座,造就水利人才具豐富實務經驗。 重慶大學的學術交流由建築與城市規畫研究所與光電研究所的兩位博士生進行簡報,除了介紹目前智慧城市在中國的發展現況外,最有印象的是城市與鄉村過度區間的規劃。由於城市所提供的就業環境,吸引為數眾多的農村人口移民進入城市,使得城市發展迅速,對於迅速發展且貧富差異日益懸殊的中國,這樣的區域是「北上廣深」等大規模都市皆存在的普遍現象。中國城市規劃也納入近年來國際趨勢-生態城市的概念, 透過非人為破壞的方式建設與自然共存的都市環境。武漢理工大學交流中,我們分享台灣整體水資源利用的水利工程經驗,而武漢理工大學也以該校最著名的材料工程與汽車工程進行相關知識交流,大家有志一同關注環境議題,不僅是綠能產業與技術的發展與研究,同時也透過不同領域的專業共同解決氣候變遷等全球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大趨勢。 由於 10 天的同團相處,使得我們之間感情更加深厚,對我而言能夠在世界各地不同區域認識不同的朋友,讓我增添視野與擴展交友圈,是本團交流後所留下的重要資產。

曾奕萍 (長庚大學醫療電機研究所碩士生 )

本次交流主要以科技發展及水利工程為主軸,除了很紮實的帶領我們走進中國重要景點與地方產業參訪,也促進學子間彼此互相討論的機會,在這短短數日的交流活動, 已讓團員的感情緊密聯繫,共同完成報告、體驗及融入當地生活及品嘗各種飲食。很榮幸學生能來到中國面積最大的直轄市—重慶參訪,此次安排的行程,從四川重慶到湖北宜昌至武漢,一下飛機進入眼前的便是繁華、藝術、又深具歷史文化及現代的都市, 並參觀以最具巴蜀傳統建築特色,俗稱『吊腳樓』風貌為主體的洪崖洞,依山河就勢而建,不禁佩服前人的建築智慧,在美感與精密的雕工技巧下,又為這個城市增添一絲神秘感。 行程前四天主要體驗長江三峽沿途風景,除了郵輪上豐盛的美食及舒服的床鋪讓我流連忘返外,更看到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也是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其雄偉壯觀,令在場每個人讚嘆聲不絕於耳。最特別的經驗便是從十堰火車站搭乘臥鋪前往武漢,在六個多小時的車途中,讓我體驗什麼叫『火車上睡覺』的感覺。行程後四天來到古稱荊州現為湖北省境內,除了參觀武漢理工大學、中科院及博物館等,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在『光谷創業園區』,開場的 3D 立體投射景象仿佛歷歷在目、讚嘆不已,參訪後也不禁讓我深思現今許多的青年剛畢業就即將面臨就業及失業的問題,然而在這次的交流活動中也發現台灣學生的用功程度、企圖心,比擬起來真的較缺乏了『狼』的野性,這也是令我感到憂心的地方。此次活動,不僅壯大我的視野,也讓我體會到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這才是真實、有趣的人生。

莊漢鵬 (交通大學機械所碩畢 )

原來早在國父孫中山先生< 建國方略> 中以「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 而又可資其水利」提到三峽大壩的初步構想,之後中共中央領導毛澤東主席在 < 水調歌頭 ‧ 游泳 > 再次強調大壩的重要性。經過半世紀的地質及工程探勘,終於選定具有花崗岩地質的三斗坪一帶,並考量發電、航運交通等附加價值,選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結合五級船閘制的工程設計,在 2009 年完 成了總庫容 393 億立方米、年發電量 1,000 億度的三峽大壩。 從重慶市沿長江三峽(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至湖北省宜昌市,總長660 公里( 三峽段為 192 公里) 的旅程中,沿途飽覽如白帝城、神農溪的名勝古蹟,在對比大壩建立前後自然景觀的損害與新興船運及水力發電的發展之後,到底人們如何在科技發展與自然生態中進行選擇、取得平衡,正應當是我輩青年應當思考的重大課題。 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之後,讓人感嘆中國浩瀚的工程。有機會參訪武漢高新園區,這對未來希望創業的我提供莫大的幫助,在與園區內的領導人員、企業主管討論後,才知這個名為「中國光谷」的創業園區, 開拓著光電領域、生物醫學、節能環保、高端製造技術、文創軟體等項目,以垂直整合、開枝落葉的發展策略,在 2013 年該園區內企業的總營收已高達人民幣 6,517 億 元,約五倍南部科學園區2014 年的總產值, 是值得台灣目前倡導< 產業聚落>,作為學習與借鏡的好地方。

張廷光 (清華大學化學所博士生 )

10 天的兩岸交流活動其實不長,但已讓我們熟悉一些當地的名詞,接受當地飲食習慣及融入當地生活。首先感謝中技社給予我們機會參加,以及中國科協的接待與安排,也感謝重慶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給予我們交流的時間與接待我們參觀校園,讓我們可以透過深入的交流參訪活動,體驗不同於以往的走馬看花,而是很紮實的走進中國重點大學與地方產業,並讓我們彼此互相交流與學習。 雖然我的專業是化學,但在這次的參觀過程,主要是以學習交流並了解建設水利工程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並如何維修與克服,看到葛洲壩水電廠,丹江口水庫以及三峽大壩工程,並應用於發電,其中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 1,820 萬千瓦,年平均發電 量 846.8 億千瓦。前往中科院武漢分院病毒所參與交流討論,了解一些簡單快速的檢驗方式,並針對新的病毒製造抗體,對於細菌,病毒的保存,讓中科院病毒所得到病毒博物館之稱。在業界方面,我們參觀位於武漢的高新創業園區,這真的讓我讚嘆不已, 許多青年剛畢業就即將面臨就業的問題,而在這邊遇到一群自己創業的夥伴分享心得。 此次的活動中,也認識許多各地來的朋友,我們也很快的適應當地的生活,包括說話的方式、口音,以及彼此分享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周遭的趣事,回到台灣我們還是依舊聯繫。在這次的旅程中,還體驗坐了接近7 小時的火車,並且睡硬舖,真的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崔雅婷 (成功大學水利所碩士生 )

身為水利人,一直嚮往到中國參訪水利工程,曾到訪都江堰見證古人治水智慧,這次觀摩三峽水利工程,深入理解工程帶來防洪、發電、航運及供水等綜合效益;長委會觀摩水工模擬設施,看見最新實驗模型設備與技術,與台灣水利工程尺度差異令我大開眼界。武漢高新創業園以裸視 3D 技術播放園區影片,效果非常逼真震撼,也顯示科技進步成果。在重慶大學及武漢理工大學的學術交流,對岸學生流暢及穩健台風,讓我初步認識大陸學生報告模式,可惜會後時間稍嫌短促,如有較長的時間交流,必能激發更多精彩火花。曾讀到黃鶴樓,如今能親臨登高並眺望大武漢,遙想古人吟詩的情懷。 此參訪結交許多對岸好友,與同行夥伴更為熟識,彼此建立深厚友誼。交流過程文化差異造成有趣文字解讀,如重慶的 11 樓 是 1 樓、十堰市不是實驗室、李市長不是理事長、14 級博士不是十四級博士,美好有趣的回憶讓人雋永難忘。旅程結束代表另一段故事開始,未來仍有許多機會等著去突破。百聞不如一見,實際走訪才能真正體會,增進對大陸現況發展認識,台灣不能再故步自封,需接受對岸正在快速發展事實。非常感謝中技社、李國鼎基金會及中國科協舉辦這次交流參訪,隨著活動結束,旅程帶來的衝擊讓我有更深一層省思。

袁美華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博士生 )

參觀三峽大壩工程之後,產生如下感想。 工程面向:大壩是長江整治工程的亮點, 構想的起點被認為始自孫中山的建國方略, 於 1988 年完工運作,工程成功的將長江中上游水攔截留置,作為蓄水及調節水量之用,以人為力量減少中下游的洪氾或減少枯水的影響。此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營運是另一個關鍵性工程,總長 1 千餘公里,橫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一期工程平均調水量 95 億噸。自水多的南方引水至水少的北方,向北京及天津等大城市提供水源的服務,受水端的大城市也相應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及基金,南北互濟的配置使得城市間能夠依其特性互惠。 社會面向:三峽大壩興建工程的利益關係人,主要同時包括上游遷村的住民及下游受益的居民,二者間的權衡足見長江三峽大壩工程社會面的複雜性,同時包含拆遷的合理性、淹沒文化遺產及土地的妥適性等議題。在進行三峽大壩興建前後物種數量及分布的調查,包括生物多樣性及魚類經濟價值,發現捕獲量逐年減少,印證水利工程對生態棲息地的影響,而提示在工程經濟下水生生物保育的重要性。 此次交流,見識泱泱大國在經濟面及技術面的治水宏觀規模及經濟實力,及由實作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汲取經驗反饋及修正下階段的規劃工作的效率性。然而,在中國大陸做中學的適應性優勢之外,同時也看見其於生態面及社會面向的不足,如利益關係人間的權衡未有充分討論、河川生態及生物面向的忽略、江河淤積量的控制及管理等。反思台灣治水政策,宜以整體的思維規劃水質及水量的策略,達成水資源永續發展及利用的願景。

洪辰諭 (台灣大學化學所博畢 )

很榮幸參加中技社舉辦為期 10 天的學術交流活動,今將以三個主題分享這趟參訪。 學術交流:本人擔任重慶大學報告的負責人,第一天報告中可感受到對岸莘莘學子在內容方面有深入地探討;舉例而言,湯同學所論述的城市發展中有關「自然而然」即是以重慶市為基礎的一份研究報告,讓我們得知打造一座山城會遇到的問題。重慶市是一座很標準山城,坐擁四山,由兩江環繞,重慶市選擇保留自己的特色,建築以山水為本底依嘉陵江而建,隨意賦形塑造城市空間,完成後的重慶市也成為著名觀光都市。 水利工程:三峽大壩及南水北調工程為近代人類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經歷三峽大壩案例讓中國在建築工法、防洪發電上達到世界領先的地位,南水北調也解決了長期南方水災北方旱災的缺失,附帶增加具有經濟價值的航運,及在有關配套計畫中促進學術發展,無疑地在學術、就業及經濟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市場機制:以實際參訪東風汽車公司為例,可以推測外資是拿著部分技術來交換市場的。東風汽車公司旗下有代工生產知名的汽車公司如Volkswagen, Nissan, Honda, KIA 等的產線,車輛類型又分為軍用車、商用車及家庭用車,分工非常細膩;這樣的好處除了可以建造一座有靈活生產線的工廠外,亦可同時包攬及詳細了解各家汽車母公司在自己產品的設計靈魂,東風汽車公司從中學習並將自家產品定位在不同的程次與客層,這在世界上是少見的模式。 Thomas Friedman 曾 云 「 The world is flat」,每當我去一個地方就會更肯定這句話。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全球化也讓我發現大都市越來越像了,有一樣的超市、服飾店、咖啡店等。這次參訪讓我體會到人類的偉大工程、山川壯麗外,如何在都市化的同時讓每個地方保有特色,及當你背負重大責任時如何下決定,是我們值得省思的地方。

凃宗逸 (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碩士生 )

重慶市這座分不清東西南北的山城裡, 我了解到何謂 1 樓即 11 樓,11 樓即 1 樓、重慶人頭上多根草;以及被高樓大廈包圍的解放碑、壯觀的人民大禮堂等,讓我對重慶這特殊的城鎮情有獨鍾。遊長江三峽途中, 造訪許多古蹟名勝,如體現中國鬼神文化的 「酆都鬼城」,在這裡我進入閻王殿、看盡十八層地獄、喝下孟婆湯、走過奈河橋, 體驗人們死後傳說的世界。又如「忠縣石寶寨」,此寨木質結構依山而建,沒有用到任何的鋼筋水泥,即蓋出 56 米高的高塔,實在令人佩服。最讓人興奮的莫過於「奉節縣白帝城」,身為三國迷的我,能夠目睹當年 「劉備托孤」的場景,感受當年劉備的不甘與對孔明的寄望,真是讓人非常感動。 搭小舟穿梭在巴東縣神農溪中,聽著解說人員敘述著當地的風土民情,歌唱著當地流傳已久的民謠,以及看到課本中提到的懸棺葬,在那當下恍若走進歷史中,感受中國幾千年博大的歲月軌跡。到達武漢時也去造訪當地非常知名的景點「黃鶴樓」,此處是大陸 5A 級的旅遊景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稱,當我到這裡時,馬上就想起從小到大國文課本中詩人李白的詩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長江大壩位於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它確實達到防洪、發電及航運的功能,但也帶來移民問題與生態環境的影響。記得當遊船經過三峽大壩的五級船閘時,永遠無法忘記那刻的震撼,那時真的感受到這工程的浩大, 「大船走樓梯,小船坐電梯」當真形容的十分貼切。在企業參訪的部分,在十堰市參觀東風汽車公司,實際進入工廠參觀汽車組裝的產線現場,也參觀武漢高新創業園中國光谷,了解中國孵化器是如何去扶植年輕人創業。

邵功賢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博士生 )

很幸運能夠參加本次的海峽兩岸青年學子科技交流活動,這次是我個人第四次與大陸的青年學子交流,但也是令我十分難忘的一次。 因為本身的專業是土木與環境工程,對於都市的整體規劃及發展特別有興趣,本次的考察參訪重慶市,其都市規劃的成果最令我感到驚訝。從過去的一座古城,翻轉成為現代化都市,雖位於山區,然其高樓林立, 交通四通八達,立體化且寬廣的道路系統使得交通號誌大為簡化,路上幾乎沒有紅綠燈,路面十分平順,人行空間亦十分寬闊, 地下管線安排及規劃井然有序。當要刻意的去尋找一棟矮房或路面補丁時,竟一無所獲,而且市民守法守規矩,街道乾淨整齊, 與臺灣的首善之都臺北市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許多的優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反思。 參訪長江三峽、三峽大壩、丹江口與南水北調工程、長江水利會等水利工程部分,工程之規模及成果令人十分讚嘆,相形之下,臺灣的水利工程,活像個現地實驗的設施模型。然而其決策及論證過程中仍有些憂慮,主流的中心思想仍是以人定勝天為基調,對於未來數十年後在環境上或社會上可能或必然會發生的問題論述較少,問題已慢慢浮現,與臺灣近年多以環境與人共生共存的發展脈絡不盡相同,不禁令人倍感擔憂, 仍值得持續關注三峽大壩與南水北調工程之後續影響及發展。 另因安排參訪許多結合當地自然、人文、生活、文化之特色地點,除了專業的知識外,更可以與大陸學子瞭解及交流彼此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對自然環境及未來等看法的差異,我想這也是為何本次交流能夠如此成功順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邱信瑋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生 )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非三峽大壩莫屬,我本身讀電機工程,對浩大的工程極感興趣, 尤其當郵輪行經五級船閘時,更是讓我讚嘆不已,一艘 17,000 噸的郵輪,透過連通管原理,如走樓梯般的跨越高達 113 公尺落差的高度 (40 層樓左右)。另一項我崇拜的浩大工程是水力發電,以台灣而言,最大的水力機組裝置容量為 267 MW,最大的明潭水力發電廠裝機容量為 1,602 MW,而三峽水 電站單部機組就高達 700 MW,共安裝了 32部,總裝置容量高達 22,400 MW,遠遠領先排名全世界第二的水力電廠,不僅如此,大陸也透過此次工程,藉由技術合作,目前已能自己生產此型號的水力機組。然而,長江流域時常發生大洪水,早在 1919 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就提出「水閘」此想法,而在三峽大壩開工前的 90 年間,中國大陸邀請許多國外學者和知名專家,不斷評估大壩的效益與可行性還有生態環境影響,最後才執行, 由此可看出大陸謹慎行事和全盤考量的做事風格。 參訪光谷創業街時,了解此地區優渥的創業福利和完善的制度是其他地方無可匹配的,因而吸引大陸各地區的人才前往此地創業。當我進入一間外表樸實的大樓,裡面卻充滿許多滿懷壯志的年輕人,努力為自己夢想奮鬥著,很難想像在高樓林立的光谷街, 臥虎藏龍的人才究竟有多少。 在此次交流活動中,我想以「組織」二字來描述此次最大的收穫。從每個工程的歷史與地區特色產業的籌劃,都非常有組織在進行,每個工作都可以細分給各個專業人才負責,以發揮專業人士的潛能,使團體可以一起邁向最成功的道路。

李東祐 (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碩畢 )

這次中技社大陸參訪的主軸圍繞在水利工程上面,我們參觀了世界著名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五級船閘、葛洲壩水電站、丹江口水庫,很興奮能一探世界上知名水利工程的緣起與興建過程,沒到現場看過整個工程興建的尺度,說實話根本無法想像其工程之複雜與浩大。當我們到現場不管是乘坐遊輪過船閘或是乘遊艇近距離觀賞水庫,當下根本無法止住內心的激動與讚嘆,還記得在長江上輪船準備過船閘時正值午夜時分,再經過整天行程的奔波後早已睡眼惺忪精疲力盡的我,聽到廣播後一走上甲板看到船閘的主體時,整個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呆滯數秒後才回過神來,整個船閘的運作方式與建築規模真的是太讓人驚艷不已。 除了這些工程參訪,我們也拜訪重慶大學與武漢理工大學,聽取這兩所學校的研究重點,也參觀他們的硬體設施和研究成果。我覺得最有收穫的是與這兩所學校的師生進行交流座談,在不同教育制度與研究環境下所培養出來的研究想法與做事風格都是不一樣的,藉由交流與認識當地學生讓我能知道他們的想法與做事態度,對我都是有很好的激勵效果與有所省思。 此趟行程中大陸學生的同行,讓我們更容易打破沉默且無話不談,在這 10 天的相處中我們時常討論到兩個不同環境下的差異與觀點,不管是教育方面或是日常生活、就業機會等,這些當下交流的資訊與實際走訪這些城市跟研究機構的經驗,其實跟我當初對大陸既有的想法與想像都是多少有些許出入與差異。可見不管是台灣或是大陸,在這幾年都有明顯的改變與成長,在這個國際化與全球化趨勢浪潮日趨興盛的當下,能多認識不同環境與建立人脈,都是這趟旅程很大的收穫與成長。

吳鉉智 (台灣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博士生 )

來自台灣9所大學素昧平生的16名青年學子於2015年7月在中技社會議室裡初次見面,吹起此次重慶—湖北科技交流的號角。在李國鼎基金會萬秘書長、中技社鄒主任及智凱哥與中國科協岳處長辛苦的安排與帶領,本次行程以水利工程為主軸,參訪長江三峽大壩及五級船閘、葛洲壩水電站、丹江口水庫與長江水利會等。面對長江三峽大壩及五級船閘時的衝擊與震撼,深刻體會到被稱為人類史上向大自然挑戰的最大代表作—長江三峽大壩的雄偉。長江水利會則針對長江三峽大壩、南水北調等工程對後續環境、生態與長江下游調洪等問題進一步探討,並以數值模擬與河道建模實驗來進行探討改善方法。在重慶大學、長江水利會、中科院武漢分院病毒所、武漢理工大學與武漢高新區創業園等交流中,讓我深刻體會到兩岸科技發展的差異。台灣學生廣泛學習各領域的科技原理,思考多元;而大陸學生針對自身研究領域具有相當的深度,因此基本功的訓練相當紮實。同時大陸為鼓勵創業發展出創業園區,訂定整體區域發展目標,進行規劃與管理。10天的科技交流中,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小組團隊合作,感謝辰諭組長將7月才第一次見面的我們8人迅速的整合,並針對議題依同規劃、資料彙整及歸納,且順利的完成重慶大學的報告。更重要的是我們與大陸學生竟然在資源、設備與時間不足的狀態下,快速有效率地完成了在武漢理工大學的報告。從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直到完成簡報,如此流暢地團隊合作,讓我難以忘懷,也讓彼此體認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吳尚璟 (中山大學機械與電機工程碩士生 )

在這趟旅程中,學術科技發展上的交流,澈底顛覆我們對紅色力量的認知;在傳統工程開發中,乘坐長江郵輪,親臨本世紀最浩瀚之水利工程,穿梭在新三大名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之風貌中,見證水文生態和居住環境的改變。新縣城的誕生,夜間經由五級船閘穿越三峽大壩時之景象更為壯觀,「大船爬樓梯」的景象至今仍歷歷在目;下船後聽取重慶博物館和長江水利會的報告,考察南水北調工程施作前後,所需模擬場所與實驗室規模之浩大,兩岸間專家與學子的授業解惑,也使我們獲益良多。重慶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之學術機構交流,互相分享家鄉建築、水利、環境特色工程,彷彿一場國際研討會,互相討論,發表看法,也激盪出各自的反思,實地考察中國211工程高校,更能理解兩岸研究方向差異。在新穎科技革命中,中國角色已不再只是一般的代工位階,參訪武漢光谷高新科技園區過程中,得知國家不只推行有利大型企業的各式方案,也配合創投孵化器公司全力扶植新創產業,甚至普及至各大專院校科研成果,使學界與業界能有效銜接,對於「創客」的推行不遺餘力,此點也是台灣較為需要學習的方面。紅色供應鏈已不像以往,只位處於水平式的發展,而是開始垂直整合,且速度之快,如何改變對中國原有的印象,以其應對方式,不只是台灣而是全世界必須面對的課題。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此趟隨行的大陸學生,他們的熱情使我們受寵若驚,相處下來完全沒有生澀的感覺。曾經有一晚,在飯店大廳遇到,聊著聊著突然就有人搬著一整箱啤酒走進來,之後我們就被拖到他們房間開始大喝起來,大家就像兄弟一樣毫無間隙,10天後的離別時刻很快就到來,兩岸學生依依不捨道別,雖然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但也希望彼此的友誼可以這樣持續下去。